待到夏清宁赶到时,守卫更是热情地邀请她前往府县。
兴州的府县年久失修,破旧不堪,县令便将夏清宁邀请到自己府上。
这县令已到知天命的年纪,深知升迁无望,便一门心思努力经营着自己的这一方小天地。
夏清宁时间紧迫,任务繁重,无心寒暄客套,一上来就直奔主题。
“地里种的什么作物?山中村民生活如何?夏季天气怎样?山上是否有矿……”
县令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,小心翼翼地回答着每一个问题,生怕稍有不慎就得罪了这位郡主。
夏清宁在了解完情况后,不禁连连叹息。
这里的村子交通闭塞,百姓出行极为不便,本地的物产运不出去,外面的新鲜事物也传不进来。
她心里清楚,要想富,先修路!
于是,夏清宁下定决心,准备修水泥路。
其实,制作水泥的工艺并不复杂。
在古代,道路主要承受百姓的踩踏以及骡车、马车的碾压,负重三四百斤已经是极限。
但第一次修路,必须要好好规划一番。
夏清宁看着手中的地图,脑海中逐渐勾勒出大概的路线。
修路时,肯定要先优先考虑五个府县到黔州主城的方向。
她心中有一个宏伟的设想,将来黔州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商贸中枢。
五个府县各有优势,百姓们可以将货物运到主城,经过中转后,再发往不同的府县。
黔州拥有丰富的物产,沿海城市的各种海鲜水产,还有桑麻、稻米等等,都是得天独厚的资源。
夏清宁思绪万千,脑海中不断构思着黔州的未来。
当然,她没有忘记边境士兵的需求。
在来这里前,她派人调查过,在明州有人种植棉花,只是棉花产量极少。
仅能满足一个府县、村镇百姓的穿衣盖被需求。
棉花喜干燥环境,黔州夏季漫长,雨水相对充沛,适合种植棉花的地方屈指可数。
这是她巡视府城的主要原因之一,她需要深入了解种植棉花的条件。
若有可能,便将棉花种子带走,尝试扩大种植范围。
如果决定修路,就需要征调徭役。
百姓们也要生活,所以只能赶在农闲的十二月到次年四月期间进行。
修路绝非易事,当下就要着手寻找材料、建厂,这样等到农闲时才有可能动工,时间紧迫,任务艰巨。
不过,眼下最紧要的还是了解黔州的情况,便于日后管理。
夏清宁踏入明州地界,眼前百姓面黄肌瘦的模样,像一记重锤,狠狠地撞击着她的心。
此前,她查阅过这里的税收情况,折子上的数据触目惊心,每年都有百姓因饥饿而丧生。
记录显示,有些地方一亩地的粮食产量竟不足两石。
若是放在现代,哪怕侍弄庄稼不那么精心,一亩地收个几百斤粮食也并非难事。
即便不能与现代相提并论,可在京城,一亩地产出两百斤粮食也是常态。
可这明州,怎么就如此贫瘠呢?
夏清宁又回想起沿途所见的百姓,他们瘦骨嶙峋,身上的衣物破旧不堪,几乎难以蔽体。
黔州本就炎热,可在这样的天气里他们都没有合适的衣物遮身。
难以想象到了冬日,他们又该如何熬过那刺骨的严寒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