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史馆内,灯火通明。
负责修国史的两位著作郎正埋头苦干着。
宋伯钦抿了一口茶,挥笔写道“衡亡于柏庄,而祸基于麟启三年。”
麟启三年,礼部放榜,崔珩高中状元,王轼屈居榜眼,柏庄名落孙山,而后崔珩名满京都,王轼怒而赴任太乐丞,柏庄长叹一声烧书南下。
这一年,海内几无大事,勉强算得上是一个太平年度,却对后面大衡王朝的倾覆影响深远。
因为这三个人,一个是赫赫有名的大奸臣,一个是救国无力的庸人,一个则起兵造反,推倒了大衡王朝的半壁江山。
实在是他们文人的坏榜样。
还好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史官。
他正敲着桌子,斟酌词句。
身旁的余度探头看了一眼,自自语道“麟启三年,姜皎在做什么呢?”
宋伯钦接话道“她出身寒微,没人知道这一年她在哪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