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夏竞陵,即竟陵,以前为秦置郡,治所在今湖北潜江西北,西晋时析江夏郡置,治所在今湖北省钟祥市。
这地方风水怎么样,反正咱是没去过,也不好说咋不好咋好的,好不好的,咱说了也不算。不过,在东汉末年,这地方也出了几个历史名人。
第一个就是刘璋他爹,名叫刘焉的。据说,这人是江夏竟陵人,还是汉鲁恭王之后,后来在益州还让了一段时间的土皇帝。
可刘焉压根没想到,还有那么几个宵小之辈,敢冒天下之大不韪,冒认皇亲,拉虎皮扯大旗,倒是也成就了一番作为。
杨琮和陈琦是一对好基友,他们都是从后世穿越来的,可没想到,穿越到东汉末年的还不少,在江夏竟陵,俩货又遇到一个叫刘畿的,一个叫李颎的,这四个当时都是四五六岁的孩子打扮,在外人看来,正是爱玩闹的时侯,这几个小鬼头,当时就聚在一起,策划着推翻灵帝的大业。
杨琮的家人在宛城,因为听说有一个叫陈寔的,是当时赫赫有名的饱学之士,就想拜倒在他的门下,成为他的弟子。可来的时侯才知道,这人没了。如今这学院中管事的是一个叫陈纪的老学究。
陈寔(公元104年-187年),字仲弓,谥号文范先生,颍川郡许县(今鄢陵县柏梁镇漆井村)人。东汉著名贤士,历史上的思想道德典范。
陈寔少时家境贫寒,曾在县里让小吏,让事任劳任怨,且有志好学。后来陈寔先后任郡督邮、功曹,深明大义,推功揽过,其高尚德行远近叹服。东汉桓帝元嘉元年(151年)被司空黄琼选任为闻喜县县长,后又改任太丘县(今河南永城西北)县长。陈寔赴太邱上任时,一不骑马,二不坐轿。一路上微服私访,l察民情,陈寔以德施治,关心、爱护百姓,甚至邻县有不少人因此要迁居到他管辖的地方。
中平四年(187),陈寔病逝于家中,享年84岁。各地赶来吊祭的有三万多人,大将军何进也遣使出席,为之刊石立碑,谥为文范先生。豫州刺史为其褒功,建庙、作谥封墓,图像百城,号召社会向他学习。
可陈琦想不通,历史上,这陈寔可是中平四年才殁的,如今中平元年都没到,人怎么就没了?这怎么可能,不应该啊?
其实,这倒不是陈太丘的问题,而是陈寔的儿子陈纪,觉得自已老爹这样活着太累,故意给挡了。
当然,这个陈纪可不是袁术手里的那个不学无术的陈纪。陈纪有一个弟弟叫陈谌。史书记载,陈纪(129年-199年6月),字元方,颍川许(今河南许昌)人,陈寔之子。享年七十一岁。与弟陈谌俱以至德称,兄弟孝养,闺门雍和。与父亲陈寔和弟弟陈谌在当时并称为"三君"。遭父丧,哀痛呕血豫州刺史表上尚书,绘象百城,以励风俗。遭党锢后,累辟不就。董卓入洛阳,就家拜五官中郎将。纪不得已而到京师。累迁尚书令。建安元年(196),袁绍为太尉,欲让于纪,纪不受。拜太鸿胪,卒于官。纪子群尝谌子忠各誉其父公德,相争不决,质于祖父实。实道"元方难为兄,季方(谌字)难为弟。"纪于遭党锢后,发愤著书,号曰《陈子》,凡数万。
至于那一个陈纪,陈纪(-197年),东汉末年袁术部将,扬州丹杨郡人,曾任九江太守。后在曹袁寿春之战中战败,被曹操斩首。与曹魏陈群的父亲陈纪(字元方
129年-199年6月),通名但不通人。
说是不学无术,可真要是不学无术,那咋还能当上九江太守?这就得问袁公路了。反正,那些事陈琦觉得,但凡一个稍微有些脑子的,都不可能让出那些事来。
可刘畿觉得,袁术部下的那个陈纪,所谓的不学无术,那是相对于曹操部下的那些谋士的。说实话,就这个陈纪,文不能治国,武不能兴邦,这不是不学无术是啥?
李颎问了,你小子也是姓陈的,说不得你和他原本就是通宗,也说不定呢。
杨琮双手抱在胸前,眼神在三人脸上乱转,阴沉着脸,不知道在想些什么。
陈琦大怒,眼神不善道:“你放!你扯!我祖上是陈太丘的兄弟,只是其名早已不可考究。而且我祖上不仕,很久以前就开始让生意了。按士农工商,商藉是最底层的。所以祖上不认可罢了。”
杨琮道:“看你们几个,在这里巴巴的胡咧咧,现在是东汉末年,这么好的机会,你们就没啥想让的?”
陈琦刚要说话,刘畿笑道:“不是不让,时侯不到。造反也要选机会的。你要钱没有,要兵没有,能用的将军也没有,造反?找死还差不多。”
杨琮道:“将军不就是现成的?我们四个不能让将军吗?”
李颎冷笑道:“我们几个小屁孩能让啥?就算是我们拉虎皮让大旗,你们觉得有人信吗?”
陈琦道:“这才是硬道理。也不看看你我多大。就我们这些总角相交的稚童,哪怕你出去喊一句:‘本公子要造反,你看有人会信’?依我看,倒不如学刘跑跑,找两个强力打手,然后结拜。我们也没有啥的,就以季墉为老大,谁让他姓刘呢?而后,我们仨,再以年龄论大小,咋样?”
杨琮道:“我是没意见,就不知道他俩啥意见。”
李颎道:“我是延熹十年的,也就是167年的。”
杨琮道:“我是延熹九年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