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间充满各种化学仪器气味、有些简陋但却肃穆的分析室里,几位穿着白大褂、表情严肃的技术人员已经准备就绪。
桌子上,摆放着几个密封的袋子,里面正是赵振国从日本带回来的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金属碎屑、氧化皮、以及一些奇怪的残渣。
看到那些“宝贝”,王新军眼睛更亮了,压低声音对赵振国说:
“振国,你看!就是这些!马上就能知道小本的钢铁到底比咱们强在哪儿了!说不定就能找到咱们自己生产的突破口!”
赵振国也被这气氛感染,疲惫感暂时被好奇和期待取代。
技术人员开始熟练地操作起来,切割、研磨、溶解、滴定…一道道程序复杂而严谨。
赵振国和王新军屏息凝神地在一旁看着,等待着最终的分析结果。
实验室里只有仪器运行的微弱嗡鸣声和玻璃器皿碰撞的清脆声响。
这一刻,一种更大的责任感和对技术进步的热切期盼,充盈在两人的心间,一场没有硝烟的技术攻坚战的序幕,正随着实验数据的即将出炉,缓缓拉开。
终于,在经过漫长而煎熬的几个小时后,为首的那位头发花白、戴着深度眼镜的老技术员摘下了橡胶手套,拿着几张刚刚从分析仪器里打印出来的、还带着微弱热度的数据纸,步履略显急促地走了过来。
他的脸上混合着极度震惊、难以置信以及一种发现新大陆般的狂喜,连手指都有些微微颤抖。
“王副厂长!赵同志!”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