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端起粗糙的白瓷酒盅,抿了一口,辛辣的滋味让他满足地“哈”了口气,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不少。
“振国,你跟我撂句实在话,”他目光灼灼地看着女婿,“你们那包产到户,真像传的那么邪乎?粮食......真能翻着跟头往上涨?”
赵振国放下筷子,用力点头,语气没有丝毫犹豫:
“爸,千真万确!账本在那儿摆着,打下来的粮食在场院上堆着,做不得假!社员们那股精气神,跟吃大锅饭时候完全不一样,那地伺候得,比自家炕头还干净!”
岳父深吸了一口气,眼中闪过复杂的光芒,有羡慕,有怀疑,更有一种被压抑已久的渴望。
他凑得更近了些,声音压得更低,几乎像是在密谋一件大事:
“那......你估摸着,咱们生产队,能搞不?”这句话问出来,仿佛用尽了他很大的力气,带着期盼,也带着巨大的担忧。这可是关系到全队身家性命的大事!
一直埋头吃饭、心思还在书本上的宋明亮也猛地抬起头,紧张地看着姐夫。
这个话题,太敏感,也太吸引人了。
赵振国没有立刻回答。他抿了一口酒,仔细思考了一下岳父这边生产队的情况:地亩、劳力、干部情况......
“爸,”他语气沉稳,并没有盲目鼓励,“按理说,政策是允许探索的。关键是看人,看队里的干部有没有这个魄力,看社员们心齐不齐。”
他话锋一转,带上了一丝凝重,“不过,这事儿开头肯定难!我们就遇上了多大的阻力?您是知道的。想干,就得有顶住压力、甚至摔跟头的准备。但只要路子对,人心齐,那丰收的时候,家家锅里能见油腥,碗里能盛干饭,这好处,也是实实在在的!”
他没有大包大揽,而是把利弊都摆在了桌面上。
不过,岳父这么一问,倒是让他想起了华西村。
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