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码后的内容,让两人都感到震惊。
那是一段老式数控机床的启动指令序列。
“数控机床?”陈默感到有些疑惑,“谁会把这种东西录在磁带里?”
阿杰摇了摇头,“不知道,但这段指令序列肯定有它的价值。”
两人决定顺着线索追踪下去。
他们从这段指令序列入手,开始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信息。
经过一番努力,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能的线索:上世纪八十年代,某家军工企业曾经生产过一批类似的数控机床,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倒闭了。
陈默和阿杰立刻赶往那家军工企业曾经所在的深山。
经过多方打听,他们找到了一位隐居在山中的退休工程师。
工程师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,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作服。
他看着陈默和阿杰,眼神中带着一丝警惕。
“你们是谁?来这里干什么?”他问道。
陈默将磁带和纸条递给工程师,解释了他们的来意。
工程师接过磁带,仔细听了一遍,
“这段指令序列……”他喃喃自语,“是当年我们厂子生产的数控机床的启动程序。”
陈默和阿杰屏住呼吸,等待着工程师的下文。
“当年厂子倒闭的时侯,我把这段程序刻进了孙子的玩具发条盒里。”工程师缓缓说道,“没想到,这么多年过去了,竟然还有人记得它。”
陈默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。
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,依然有人默默地守护着技术的火种。
回到融媒l中心,陈默将这段音频加入了《锈河》档案库,并增设了一个新的分类:“遗落协议”,鼓励更多的人打捞那些沉默的技术记忆。
阿杰坐在修车铺门口,望着夕阳将小镇染成一片金黄。
最近,镇上的老人们开始用收音机播放楚墨的演讲片段,频率固定在98.7mhz——正是当年国营广播站停播前的最后一个频道。
阿杰原本有些担心,这样公开播放可能会暴露风险,引来不必要的麻烦。
他正准备更换频段,突然,他看到一群聋哑儿童围坐在天线杆下,用手语比划着节拍。
他好奇地走上前,询问一位正在教孩子们手语的退休邮电职工。
“他们在干什么?”阿杰问道。
“他们在感受电磁波的节奏。”邮电职工笑着解释道,“我教他们用震动感知电磁波,把演讲的语调转化为触觉的韵律。”
阿杰愣住了。
他没有想到,这些聋哑儿童竟然用这种方式,感受着楚墨的演讲。
他突然意识到,真正的技术传承,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少数人的掌握,而应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,即使是那些听不见声音的人。
阿杰迅速回到工作台前,开始编写新的协议。
他将语音信号转化为低频脉冲,适配助听设备和盲文终端,让聋哑人和盲人也能感受到演讲的内容。
他将这个协议命名为“地脉传输”,寓意着信息的传递就像地脉一样,无声无息,却又无处不在。
阿杰悄悄地将“地脉传输”接入了县医院的公共系统,让更多的聋哑人和盲人能够受益。
赵振邦站在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的废弃车间里,望着眼前的一幕,心中百感交集。
二十名学生,正围着一台三十年前的万能工具铣床,加工着新型风力发电机叶片的模具。
图纸来自新疆技校的远程协作,材料是回收的高铁护栏。
空气中弥漫着机油的味道,还有一种淡淡的金属摩擦声。
车间里光线昏暗,但学生们的脸上却洋溢着青春的活力。
“赵校长,您看,这个角度怎么样?”一名女学员抬起头,笑着问道。
“再调整一下,弧度要更流畅一些。”赵振邦走上前,亲自指导。
“老师说,机器会说话,只要你肯听。”女学员说道。
赵振邦点了点头。
他深知,这些老旧的机器,不仅仅是工具,更是历史的见证,是老工业基地曾经辉煌的象征。
几天前,赵振邦接到通知,国企代表即将抵达考察“锈带联盟”的改制方案。
他没有组织任何迎接仪式,而是直接带领代表团走进了这间废弃的车间。
考察团的成员们看着眼前的一幕,都感到非常震撼。
他们没有想到,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,这些学生竟然能够创造出如此惊人的成果。
考察团离开后,赵振邦收到了一份密报:上级决定暂缓收编“锈带联盟”,转为“特区试点”。
赵振邦知道,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胜利。
这只是上级为了稳住局面,采取的一种缓兵之计。
他在会议纪要的末尾,加了一句:“试点可以,但主心骨不能换。”
深夜,赵振邦独自一人站在办公室里,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。
突然,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夜的寂静。
赵振邦拿起电话,听筒里传来一个焦急的声音:“赵校长,不好了!吴青山在巡线途中突遇雷暴,一处关键塔基出现接地异常!”
雷声如通无数战鼓在耳边擂动,豆大的雨点砸在吴青山的蓑衣上,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