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解构与重构:论<睇睇十字街头>的现代性诗学表达》
文\\阿蛋
在当代诗歌创作的多元图景中,树科的粤语诗《睇睇十字街头》犹如一柄锐利的棱镜,折射出后现代社会的斑驳光影。这首创作于2025年3月珠江之畔的诗作,以极具地域特色的粤语方为载体,将十字街头的市井图景与全球化语境下的文明冲突熔铸一炉,在传统诗歌范式的解构与重构中,构建起独特的诗学话语体系。这种将日常经验与宏大叙事交织的创作手法,既延续了粤语诗歌俚俗鲜活的传统,又赋予其深邃的哲学思辨色彩,使其成为研究当代诗歌语革新与思想嬗变的典型文本。
一、粤语方的诗性突围:语符号的在地化书写
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,其独特的语音、词汇与语法体系构成了区别于普通话诗歌的鲜明特质。《睇睇十字街头》开篇即以“呢个时候,呢个空间\\四边方向,八面来风”切入,“呢个”“噈似”等粤语方词汇的频繁使用,打破了现代汉语诗歌惯有的书面化表达,赋予文本强烈的口语质感。这种语选择并非简单的地域文化彰显,而是诗人对诗歌“在场性”的刻意追求——当“熙嚟攘往嘅大家”的喧嚣跃然纸上,读者仿佛置身于广州街头,亲历人潮涌动的感官冲击。
这种方书写暗合本雅明在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》中对“灵韵”的论述。粤语的声调起伏与独特词汇,为诗歌注入了不可复制的地域灵韵,使其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着独特的文化辨识度。正如黄灿然所:“方写作不是对标准语的反叛,而是对语丰富性的回归。”树科通过方的诗性转化,将日常话语升华为艺术符号,在市井烟火气中淬炼出诗意的锋芒。
二、十字街头的意象拓扑:空间隐喻的多维解构
诗中的“十字街头”超越了地理空间的具象意义,演变为承载多重隐喻的符号矩阵。它既是人流交汇的物理场域,也是文明碰撞的精神空间。诗人笔下“四边方向,八面来风”的描写,将空间的开放性与不确定性推向极致,这种空间的拓扑结构恰似德勒兹“块茎理论”中无中心、无等级的网络形态。
当诗人将视野从具象人群转向抽象概念,“唔喺岗位嘅联合国”“华夏向东,北极向南”等表述,构建起荒诞而深刻的地理政治图景。这种空间秩序的错乱,暗喻着全球化进程中价值体系的崩塌与重构。联合国作为国际秩序的象征,在诗中失去“岗位”,恰似霍布斯鲍姆笔下“极端的年代”里,传统权威的消解与新秩序的难产。北极与华夏、美丽与欧盟的错位指向,更是将后现代社会中身份认同的模糊性推向悖论的深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