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后的春天,京市的街头已经大变样。高楼林立,车水马龙,到处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气象。
“东方之韵”的总部大楼坐落在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,二十层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。
楼顶的霓虹招牌格外醒目,路过的人都会忍不住多看两眼。
姜窈站在顶层的办公室里,透过落地窗俯瞰着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。她穿着自己设计的藏蓝色套装,长发盘成优雅的发髻,气质越发成熟干练。
“姜总,巴黎分店那边传来消息,春季新品的预订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同期的三倍。”唐绘心推门进来,手里拿着一叠报表。
十年过去,唐绘心从当初那个沉默寡的制版师,成长为“东方之韵”的技术总监。她依然不善辞,但在工作上却雷厉风行。
“纽约那边呢?”姜窈接过报表。
“也很不错。李秀说,那边的百货公司都在抢我们的货。”
姜窈点点头。从巴黎时装周成功后,“东方之韵”就开始了国际化的步伐。先是在巴黎开了第一家海外分店,接着是纽约、伦敦、东京。现在,“东方之韵”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中式时装品牌。
“对了,安安和宁宁的学校打电话来了。”唐绘心说,“说是家长会改到今天下午三点。”
“知道了。”姜窈看了看手表,“那我两点半就得走。”
“您今天的会议我帮您推到明天?”
“不用,让他们先开,我明天听汇报就行。”
唐绘心点头退了出去。姜窈继续处理着手头的工作,但心思已经飞到了孩子们身上。
安安和宁宁现在已经十五岁了,正是青春期最叛逆的时候。
安安依然对各种机械着迷,房间里堆满了他自己组装的模型飞机和坦克。
宁宁则越来越有艺术天赋,她的画作已经在学校的展览中多次获奖。
下午两点半,姜窈准时离开公司。司机小王已经在楼下等着了。
“姜总,去学校吗?”
“嗯。”
车子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,姜窈透过车窗看着外面的景象。十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平房,现在已经建起了现代化的商业区。
“姜总,您看那个广告牌。”小王指着路边一块巨大的广告牌。
姜窈抬头一看,广告牌上正是“东方之韵”最新一季的宣传海报。模特穿着她设计的改良旗袍,优雅地站在故宫的红墙前,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显得格外和谐。
“挺好看的。”姜窈淡淡地说。
其实心里还是有些小得意的。从一个小小的工作室,到现在的国际品牌,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。
到了学校,姜窈直接去了安安的班级。班主任王老师正在和家长们聊着孩子的情况。
“陆景明这孩子聪明是聪明,就是注意力不太集中。”王老师说,“上数学课的时候,他总是在下面拆笔。”
“拆笔?”姜窈有些意外。
“对,各种笔他都拆过。圆珠笔、钢笔、铅笔,拆完了还能装回去。”王老师哭笑不得,“我都不知道该说他什么好。”
姜窈想起安安小时候拆陆振国坦克模型的事,忍不住笑了。
“王老师,他的成绩怎么样?”
“成绩倒是不错,就是物理特别好,数学也行。语文和英语稍微差一点。”
“那就行。”姜窈松了口气。
从安安的班级出来,姜窈又去了宁宁的班级。宁宁的班主任是个年轻的女老师,对宁宁赞不绝口。
“陆宁这孩子太有天赋了!”李老师激动地说,“她画的画,连我们美术老师都说好。”
“是吗?”
“您看这个。”李老师拿出一幅画,“这是她上个月画的,我们准备送去参加全市的中学生美术比赛。”
姜窈接过画仔细看了看。画的是春天的校园,樱花飞舞,学生们在操场上奔跑。构图很有层次感,色彩也很丰富。
“画得真不错。”姜窈由衷地夸奖。
“她说以后要考美院,当设计师。”李老师说,“像她妈妈一样。”
姜窈心里一暖。女儿愿意以她为榜样,这让她很欣慰。
家长会结束后,姜窈开车去接两个孩子。安安和宁宁已经在校门口等着了。
“妈妈!”宁宁跑过来,抱住姜窈的胳膊。
十五岁的宁宁已经长得很高了,差不多到姜窈的肩膀。她遗传了姜窈的美貌,但性格更加温和。
“妈,王老师跟你说我拆笔的事了吧?”安安有些不好意思。
“说了。”姜窈看着儿子,“为什么要拆笔?”
“我就是想看看里面的结构。”安安挠挠头,“那个弹簧特别有意思。”
“以后别在课堂上拆了,影响别人听课。”
“知道了。”
回到家,陆津州还没回来。秦岚和刘芬正在厨房里忙活着晚饭。
“奶奶!姥姥!”两个孩子一进门就跑向厨房。
“哎哟,我的宝贝孙子孙女回来了!”秦岚高兴地迎了出来。
十年过去,两位老人的头发都白了不少,但精神头还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