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州的晨雾还未散尽,吴王府外就聚集了几位老农,手里攥着沾着泥土的田契,神色忐忑地望着朱漆大门。李恪刚洗漱完毕,就听见管家来报,连忙披了件素色外袍迎出去——这些人是昨日派人请来的,为的是商议兴修水利的事。
“王爷!”老农们见他出来,纷纷躬身行礼,手里的田契被攥得发皱。为首的王老汉颤声道,“您说要修水渠,咱们都乐意,可这田埂要动,家里的几亩薄田”
李恪连忙扶起他,声音温和:“老丈放心,修水渠是为了让更多田地能浇上水,绝不会占了大家的地。若是真要动到田埂,官府会按亩补贴粮食,绝不让大家吃亏。”他领着众人走进偏厅,桌上早已摆好安州的地形图,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几条待修的水渠路线。
“大家看,”李恪指着地图,指尖划过标注着“涝洼地”的区域,“这几处常年积水,稻子种下去十有八九会烂根;而东边的旱地,又常常缺水。咱们修两条水渠,把涝洼地的水引到旱地,既能排涝又能灌溉,来年收成定能再涨三成。”
老农们凑上前,盯着地图上的红线条,眼神渐渐亮了起来。王老汉指着一处标记:“王爷,这处的土是沙质的,修水渠怕是容易塌啊。”他种了一辈子田,对地里的情况了如指掌。
李恪心中一暖——这些老农的顾虑,正是他没考虑到的细节。他连忙让管家取来笔墨,在地图上做标记:“老丈提醒得好,这处得用石头加固堤岸,咱们再请些懂水利的匠人来看看,定要把水渠修得结实。”
众人你一我一语,从水渠的走向聊到用工安排,原本忐忑的神色渐渐被兴奋取代。李恪耐心听着,时不时在纸上记录,指尖划过“用工优先雇受灾农户”的字样时,心中泛起一阵踏实——新政不是纸上谈兵,要的就是这样接地气的考量。
系统提示:检测到新政推行获得农户支持,民心指数提升至90,建议加快水利工程立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