果然,杨文炳心中的猜测,在这一刻得到了印证。
他原以为彦公子只是为了避开尘世的纷扰,才选择归隐于寻常市井之间。
却未曾料想,对方竟真的会在这万众瞩目的盛会之上,再度现身。
并且,还是以这样一种石破天惊的方式,为世人献上了一曲足以绕梁三日的优美琴乐。
杨文炳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,将双耳竖起。
想要捕捉那随风而来的词文。
恰在此时,一阵清快而又恰到好处的湖风拂面而来,轻柔地卷动着花船上的琴声与歌声,悠悠然地吹向岸边。
仅仅只此一瞬,那清澈而又极富磁性的歌声,便仿佛化作了一句句凝练清晰的词文,精准无比地敲击在他的耳畔深处……
“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”
刹那之间,杨文炳的身形猛地一僵,整个人宛若被无形的惊雷劈中,呆立当场。
好词!
这当真是好词!
仅仅是开篇一句,一幅孤寂、清冷而又意蕴悠长的画卷,便已在他的脑海之中轰然展开。
皎洁无瑕的月光流转于朱红色的华美楼阁,又悄然穿过那雕花的窗户,静静地洒落在一位彻夜无眠的观月者身上。
此情此景,已然是对月怀人的非凡意境。
而紧随其后的下一句,更是堪称神来之笔。
那看似无理的埋怨,质问月亮为何偏偏要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满,却将那份无法诉诸于口的愁绪与怅然,于瞬间推向了情感的顶峰,把那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写得淋漓尽致!
以杨文炳沉浸文道十余年的深厚见识,光是这惊才绝艳的开篇两句,便足以让此词傲立于整个大乾文坛,成为无数文人墨客争相传颂、顶礼膜拜的不朽佳作。
然而他万万没有料到,这等足以撼动心神的才情,竟然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。
就在他心神激荡,难以自持之际。
那熟悉而又仿佛带着魔力的声音,再一次穿破夜空而来——
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
嗡……
杨文炳只觉得自己的呼吸陡然变得急促,眼前的一切景物都化作了一片茫然的空白。
就好似有一口无法形容其巨大的沉钟,在他的精神世界里被悍然敲响,那回荡不休的钟声响彻了整个天地,似乎要将世间万物都彻底占满。
“好一个千里共婵娟!”
将满腔的情思寄托于天边明月,纵使相隔千里,亦能共赏这片美景。
只此一刹那,全词那凄清幽怨的基调便被彻底扭转,骤然升华为一种旷达洒脱、包容天地的博大胸襟。
如此超凡脱俗的境界,如此鬼斧神工的笔力,若非是那种心境已然超脱于九天之上的非凡人物,是绝无可能参悟通透的!
杨文炳甚至无法用任何语,来准确形容自己此刻的心情。
只感到喉头一阵难以抑制的哽咽,最终才从齿缝间艰难地挤出了几个字:“此句……必将万古流传!”
是啊,那艘花船上的神秘之人,永远也不会让他感到失望。
也直到此刻,杨文炳方才恍然意识到一个自己先前忽略了的问题。
自从七月初三镜湖文会开幕至今,他便一次又一次地追寻着彦公子的踪迹。
初次相见时,是在镜湖之岸,一句“一道残阳铺水中,半江瑟瑟半江红”,让他初次窥见了其才华的冰山一角,心中震撼不已。
再次相见时,是文会夜里的湖心小舟之上,一首“东风夜放花千树”凭空而生,其绝代风华席卷了整个江南。
第三次,便是今夜他与彦公子偶遇之后,二人把酒甚欢,那一句“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”,更是将人生的至高哲理道得通透无比,堪称妙绝。
而这第四次,便是在这明月浩渺、水天一色的湖面之间。
这一句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如惊雷般呼啸而出,震彻了在场所有人的心扉。
显而易见,彦公子的每一次出现,都必然会伴随着一首远远超出大乾所有文人想象极限的诗词诞生。
在此之前的文会之上,所有人都以为那从天而降的惊世词文,乃是由真正的仙人所作。
当时杨文炳对此不以为然,并且坚定地认定那必然是出自彦公子之手。
但是现在,他信了。
能够如此接二连三地创造出这般惊世骇俗、足以载入史册的奇作,这位彦公子他,不就是一位谪落凡尘的仙人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