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厂里的生产完全靠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驱动,今年要组装多少台拖拉机、维修多少台农机,都有硬性要求,时代特色十分明显。
不过厂里的核心零部件,比如柴油发动机、变速箱总成、燃油喷射系统等,都得靠上级拖拉机厂供应。
而阴山县机械厂自己只能生产一些非核心零部件,供应链完全是
“等、靠、要”
的模式
。
既等上级调拨核心部件和原材料,靠兄弟单位协作,物资不到位时,厂领导还得去上级部门
“跑指标”“要物资”。
在技术方面,工人们倒是有着
“土法上马,自力更生”
的劲头,缺乏先进设备时,就自己搞
“技术革新”,自制土吊车、土压机等工具解决难题。
此外,周卫国还了解到,眼下厂里的生产压力很大。
之前金工车间的机床频繁出故障,导致车间几乎停产,严重影响了生产进度,所以厂里才提出让职工加义务班赶进度。
周卫国揉了揉太阳穴,得想办法提升生产效率,毕竟老式加义务班可不行。
加完班已经晚上十一点了,自己还咋回村儿呢!
要是通过提升效率,将生产任务完成了,这班也就没有加的必要了。
只是该如何提升厂里的生产效率呢?
周卫国倒是知道一些高效的办法,既能解决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,同时还能迎合即将到来的改革开放浪潮。
但奈何现在只是1975年,在这个时间节点,任何激进的市场化改革都是自寻死路。
所以,具体该怎么做,还得仔细斟酌。
就在周卫国陷入沉思时,办公桌上的内线电话突然
“叮铃铃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