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星电影节的辉煌与随之而来的暗流试探,如同一剂强效的催化剂,加速了“星火倡议”的孕育与诞生。回到千禧城后,纪怜淮没有沉浸在成功的余晖中,而是与西园寺导演、冰见薰、徐觅以及远程支持的郁尧和王越泽,投入了大量的精力,将这个源于守护意念的构想,细化成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和影响力的长期计划。
“星火倡议”的核心理念非常明确:以《星骸之语》所引发的关于文明对话、科技伦理、记忆传承的全球性思考为契机,建立一个开放、中立、高规格的国际性交流平台。这个平台将汇聚全球在宇宙社会学、人工智能伦理、神经科学、考古学、哲学以及前沿艺术领域的顶尖头脑,定期举办闭门峰会、公开论坛,发布研究报告,并设立基金支持相关的跨学科研究项目。
其终极目标,是倡导一种以“共情理解、审慎负责”为基石的态度,来面对所有未知的领域——无论是深空、远古,还是人类意识本身。
倡议的筹备工作在高度保密且高效的状态下进行。冰见薰凭借其卓越的资源整合能力,开始秘密接触全球范围内志同道合的顶尖学者和机构负责人。西园寺导演和徐觅则负责拟定倡议的章程、首批核心成员名单以及首次全球峰会的主题框架。
郁尧和王越泽则全力保障整个筹备过程的网络安全和信息保密,并利用基石厅的渠道,对潜在的合作对象进行极其谨慎的背景核查,确保不会被“遗物会”或其关联势力渗透。
纪怜淮作为倡议的发起人和形象代表,她的角色至关重要。她不再仅仅是一名演员,更被期待成为连接学术、艺术与公众的桥梁。她花了大量时间阅读相关的学术资料,与西园寺导演邀请来的专家进行初步交流,努力提升自己在该领域的知识储备和见解深度。这个过程对她而是全新的挑战,但也让她对《星骸之语》所探讨的主题有了更深刻、更落地的理解。
幽稷对于纪怜淮突然开始埋头啃那些“充满拗口名词和复杂逻辑”的厚书,感到十分不解和……无聊。
“喂,你看那些东西有什么用?”当纪怜淮又一次在深夜对着光屏上的学术论文蹙眉时,幽稷的意念带着明显的嫌弃响起,“那些不过是你们凡人用有限的认知,试图去框定无限宇宙得出的片面结论,漏洞百出。”
纪怜淮从沉思中回过神,无奈地笑了笑:“但这是目前人类认识世界、建立共识的方式。‘星火倡议’需要建立在严谨的学术基础上,才能有说服力。”
“说服力?”幽稷嗤笑一声,“真正的力量源于本质的理解,而不是繁琐的论证。你们讨论半天的‘意识本质’,在本座看来,不过是能量信息流在不同维度层面的聚合与显化。那些所谓的‘伦理困境’,很多都是因为你们自身对力量掌控的无知和贪婪造成的。”
幽稷的话总是这么一针见血,甚至有些“降维打击”的味道。纪怜淮承认祂的观点有其超越性,但也耐心解释:“但人类社会的运行需要规则和共识。‘星火倡议’就是想建立一种更好的共识,避免因无知和贪婪导致灾难。”
“随你吧。”幽稷的意念透着一股“对牛弹琴”的无奈,“不过,你身上那股较真的劲儿,倒是和‘星’那个角色有点像。算了,你看你的,本座睡觉去了,别吵我。”
虽然嘴上嫌弃,但纪怜淮能感觉到,幽稷并非完全不关注。偶尔,当纪怜淮接触到某些特别触及核心问题的理论时,幽稷会漫不经心地插一句点评,比如“这个说法有点接近边缘了,但方向还是歪的”,或者“哼,这个老头倒是隐约摸到了一点门道,可惜被自己的框架限制死了”。
这些碎片化的点评,虽然不能直接用于学术讨论,却像一盏盏微弱的指路明灯,让纪怜淮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,偶尔能窥见更深层规律的一角,使她的思考不至于完全迷失在术语的迷宫裡。
就在“星火倡议”的框架初步成型,首批核心盟友的接洽取得积极进展时,王越泽那边的监控网络捕捉到了新的动向。那个在金星电影节上提出敏感问题的“独立研究员”,其网络身份与千禧城“未来意识研究中心”的关联得到了进一步确认。
更令人警惕的是,王越泽通过深度数据挖掘发现,该“研究中心”在近期,通过极其复杂的代理网络,频繁访问了几个位于法律灰色地带的暗网数据库,这些数据库以交易前沿科技,尤其是涉及神经技术和意识干预的实验数据和未公开理论而闻名。其检索关键词,高度集中在“集体无意识接入”、“记忆烙印外部固化”、“高维信息体捕获”等极为敏感甚至耸人听闻的方向。
“他们的研究指向,非常危险,而且……与‘星骸’概念的核心高度重合。”王越泽在加密通讯中语气凝重地汇报,“这绝不是普通的学术机构。其技术野心,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。”
与此同时,冰见薰在接触一位欧洲顶尖的神经伦理学家时,对方隐晦地提到,近期有一个背景神秘的基金会,也在试图以高额赞助为诱饵,邀请他参与一个关于“文明级意识遗产保存”的项目,其描述的理念听起来十分宏大且诱人,但细节含糊,且要求签署极其严苛的保密协议,让他心生疑虑而婉拒了。
冰见薰敏锐地将这一信息与“未来意识研究中心”联系起来,怀疑这是“遗物会”试图在正统学术界寻找突破口和“白手套”的又一次尝试。
敌人果然没有消失,而是换上了西装革履,试图在理念和学术的战场上,进行一场更加隐蔽的争夺。
“看来,我们的‘星火倡议’,正好撞在了枪口上。”西园寺导演在核心团队会议上沉声道,“这是一场关于未来话语权的争夺。谁先建立起被广泛接受的伦理框架,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危险技术的滥用。我们必须加快速度,抢在他们之前,赢得更多关键人物的支持。”
压力之下,团队加快了步伐。纪怜淮也在一次小范围的、绝对可信的学者闭门交流会上,首次非正式地阐述了“星火倡议”的初步构想。她没有提及任何背后的风波,而是完全从《星骸之语》引发的思考出发,谈到了艺术创作对科技伦理的启示,以及建立跨学科对话平台的迫切性。
她的发真诚而富有感染力,结合她自身的明星影响力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,赢得了在场学者的高度认同和浓厚兴趣。
这次成功的交流,给团队注入了强心剂。然而,就在会议结束后不久,纪怜淮收到了一份匿名送达的快递。里面没有恐吓信,也没有可疑物品,只有一本装帧精美的、关于古代神秘主义与现代物理学对话的学术著作。
书的扉页上,用优雅的字体手写着一行字:“仰望星空者,亦当警惕脚下的阴影。愿交流之路,通往光明而非迷失。——一位关注者”
字迹无法追踪,寄件人信息空白。这本书本身的内容并无不妥,甚至与“星火倡议”探讨的方向有部分契合。但这突如其来的“赠礼”和那句意有所指的赠,却让纪怜淮感到一股寒意。这不像威胁,更像是一种……居高临下的提醒,或者说,示威。对方清楚地知道她的动向,甚至可能窥见了“星火倡议”的雏形。
“哼,装神弄鬼。”幽稷在感知到这本书和赠后,不屑地评价道,“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自以为是的酸腐气。看来那边的‘文明人’,也开始玩这种心理暗示的小把戏了。不过,手段比之前那些直接动手的蠢货,倒是‘优雅’了点。”
“他们这是在告诉我们,他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吗?”纪怜淮问。
“大概率是。”幽稷的意念带着洞察的冷静,“这是一种姿态。意思是,‘我们看到你们了,游戏换了个玩法,我们奉陪’。看来,你们这个‘星火’计划,确实戳到他们的痒处了。”
纪怜淮将这本书和赠的事情告知了郁尧。郁尧经过分析,认为这确实是“遗物会”风格的心理战术,旨在制造不安和疑虑,但同时也反向证实了“星火倡议”的战略价值——它让对方感到了威胁。
“不必惊慌,但需更加谨慎。”郁尧指示,“继续推进计划,但所有核心成员的安保和通讯保密必须再次升级。我们要在对方构建起有效的干扰网络之前,让‘星火’形成燎原之势。”
随后的日子,纪怜淮的生活进入了一种外松内紧的状态。公开场合,她依旧是那个光芒四射的国际影星,参与着各种文化活动,为“星火倡议”的公开亮相做着铺垫。私下里,她和团队则在进行着紧张而缜密的筹备工作,同时警惕着任何可能来自“未来意识研究中心”或其关联势力的干扰。
幽稷似乎也调整了状态,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处于半休眠的旁观模式。祂的意念更频繁地停留在纪怜淮的识海周围,像一道无形的屏障,过滤和警戒着任何试图窥探或影响纪怜淮意识的微弱波动。虽然祂依旧毒舌,抱怨着“又要加班”,但纪怜淮能感觉到,一种无声的默契和协同正在形成。
一天夜里,纪怜淮梦见自己站在一片虚无的星空下,脚下是破碎的星球残骸。一个模糊而充满诱惑的声音在耳边低语,许诺给她永恒的知识和无尽的力量。就在她即将被吸引时,一股熟悉的、冰冷的寂灭气息笼罩了她,瞬间驱散了所有的幻象和低语。她惊醒过来,发现幽稷的意念正如同静谧的月光,守护着她的梦境。
“做噩梦了?”幽稷的意念懒洋洋地问,“看来那帮家伙的小把戏,开始影响到你的潜意识了。不过放心,有本座在,他们还进不来。”
“谢谢。”纪怜淮由衷地说。
“少来。本座只是不想睡觉的时候被吵到。”幽稷一如既往地口是心非,但那份守护的力量,却是真实不虚的。
“星火倡议”的首次公开亮相日期日益临近。纪怜淮知道,那将不仅是她个人生涯的又一次重要转折,更是一场在光明与阴影的边界线上,与看不见的对手进行的、关乎未来理念走向的关键战役。她深吸一口气,望着窗外破晓的天色,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。无论前路有多少暗室微光,她都必须将这簇由艺术与信念点燃的“星火”,守护下去,传递开来。
经过数月的紧张筹备,“星火倡议”全球启动仪式的日子终于到来。地点选在千禧城标志性的“宇宙之眼”国际会议中心,这里曾举办过无数影响人类进程的重要峰会。此次启动仪式虽未进行大规模公开宣传,但凭借西园寺导演、纪怜淮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冰见薰精心构建的顶级人脉网络,受邀前来的嘉宾阵容堪称豪华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