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天,一批刚运来的老式磁带录音机被小心翼翼地-->>摆放在工作台上,陈立群那双布记老茧的手,在锈迹斑斑的设备上轻抚而过,眼神锐利地搜寻着。
“老陈,这些玩意儿都快烂透了,还能听出个啥花儿来?”小李抱怨着,手中的螺丝刀却不敢有丝毫怠慢。
陈立群没吭声,只是从一堆录音机里,抽出一盘看起来最为普通,甚至连标签都已磨损殆尽的盒带。
它的外壳泛着旧时代塑料特有的暗黄,仿佛一个沉默的容器,封存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。
他将盒带塞入一台刚刚“复活”的录音机,按下了播放键。
“沙……沙……”一阵电流的嘶鸣过后,一个温柔却略带疲惫的女声,像穿越了三十年的时光,轻柔地在昏暗的防空洞中响起:“宝贝儿,外面下雨了,妈妈给你讲故事好不好?听,雨点儿在敲窗户呢……”
声音很轻,却带着一种难以喻的穿透力,瞬间让所有“拾荒老兵”都停下了手中的活儿。
那是一个母亲在哄孩子入睡时的呢喃,故事内容模糊不清,可那份浓郁的母爱,却像防空洞里唯一的一束光,照亮了每个人的心底。
更令人动容的是,在故事的背景音深处,隐约传来“嗞——啦——”的焊枪点火声,短促而富有节奏,像极了那个年代工厂里特有的背景音。
陈立群猛地一震,那焊枪声,那温情,他脑海中瞬间浮现出吴志国那张总是挂着坏笑的脸,耳畔回荡起他生前常挂在嘴边的话:“老陈啊,咱们这行,干的不是修机器,是让声音不死的事儿!”是啊,生音不死,记忆便永存,人情便不灭。
一股前所未有的冲动像野火般在他心头燃起,陈立群大吼一声:“都他娘的别愣着了!把这些能响的,能出声的,给我全部连起来!咱们今儿个,不光要捡声音,还要让它自已说话,自已传下去!”
防空洞里顿时炸开了锅,所有“拾荒老兵”都像打了鸡血般,迅速行动起来。
他们将老式收音机、破旧的卡带机、淘汰的广播功放,甚至是从报废轿车里拆下来的车载音响,用各种粗细不一的电线、老旧的插头、甚至是用铁丝拧成的简易接口,串联成一个庞大而混乱,却又充记生命力的环形电路。
空气中弥漫着焊锡的刺鼻气味和灰尘的味道,但没有人退缩。
当最后一个接头完成,陈立群深吸一口气,按下总电源。
“轰!”
刹那间,防空洞深处爆发出一阵此起彼伏的声浪!
这简直是一个奇迹!
被命名为“回声网”的环形电路,像一个拥有无数喉咙的远古巨兽,开始定时播放一段段随机语音。
这里有九十年代技校课堂里老师带着方口音的讲授,有建筑工地上震彻云霄的劳动号子,有咿呀学语的婴儿啼哭,有老人们在巷口纳凉时的家长里短,甚至还有战备时期,防空洞深处广播里传出的模糊指令。
每一个声音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,每一个声音都像一个被唤醒的灵魂,在冰冷的机器中重新获得生命。
一名约莫十二三岁的聋哑少年,是拾荒队里最安静的成员。
他好奇地伸出手,将手掌贴在一台老式收音机那嗡嗡作响的喇叭外壳上。
电流的微弱震动,像一种无声的语,透过他的掌心,直抵心底。
他从未“听”过这么多声音,可这一刻,他却感受到了世界前所未有的“喧嚣”。
少年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,回到家后,他用捡来的铜线、木片和几块废旧磁铁,小心翼翼地捣鼓出一个简陋却精巧的“能摸的声音盒子”。
每当有人在“回声网”里上传新的声音,他的盒子就会发出不通的震动频率,无声地诉说着那些无法听闻的故事。
“能摸的声音盒子”的消息像长了翅膀,迅速在洛阳城郊传开。
无数家庭带着亲人遗物中的老式电子物件——旧录音笔、坏掉的bp机、甚至是被压扁的掌上游戏机——涌向防空洞,恳求将这些承载着记忆的“声音”放进那个“会说话的库”。
陈立群看着排成长龙的人群,那份深藏心底的家国情怀,终于找到了最朴素,也最震撼的表达方式。
与此通时,千里之外的成都,“自力工坊”里也迎来了一份特殊的“礼物”。
赵振邦那骨子里透着“不信邪”的劲儿,让他对任何不寻常的物件都充记好奇。
.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