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k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uk小说网 > 大明:天天死谏,我成千古明君了? > 第88章 朱允炆来了?

第88章 朱允炆来了?

“允炆必不忘今日两位先生之恩!”

朱允炆看着眼前为自己殚精竭虑的黄子澄和齐泰,语气沉重而真挚,郑重其事地说道,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。

说实在的,朱允炆心中此刻确实是涌动着难以喻的感动。在这深宫之中,能得如此不计个人得失的辅佐,实属难得。

黄子澄和齐泰两人甘愿为了自己,主动去承担那可能招致非议的“恶名”,背下黑锅,而将唱红脸、施恩惠的机会留给自己,以此助自己收服朱煐那等桀骜难驯却又能力超群之臣。为此,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最为看重的清誉名声。

两人都是读圣贤书出身的文人,朱允炆深深明白名声、气节对于一个正统文人而有多重要,那几乎是比性命还要紧的东西。

而偏偏,就是如此看重名声的两人,为了自己这个学生和主公,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牺牲。这份决绝,令人动容。

这更是一场押上一切的豪赌!

赌的就是自己能够成功争得储位,最终登临那九五至尊的宝座。若是日后不能登基,功败垂成,那么今日他们所有的牺牲不仅将白费,恐怕连两人的身家性命都有可能受到牵连和清算。真正是做到了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,命运彻底捆绑。

所以,朝堂上有不少官员都是精明的中立派,在形势没有彻底确定明朗之前,在洪武皇帝这棵大树依旧参天之时,他们是绝不会轻易下注的,只会持观望态度。

甚至哪怕朱允炆当真被立为储君,在老朱去世、权力真正稳固交接之前,这些人之中的大部分也依旧不会采取什么明显的动作,只会暗中示好。

在朝廷里面混,最重要的是一个“稳”字,明哲保身是首要。

那么,最稳的选择是什么?

那自然是等一切都尘埃落定,等形势彻底明朗、再无变数之后再下注投靠,虽然这样获得的从龙之功和利益会小很多,但同样的,也几乎不用承担任何政治风险。

正是因为大部分朝臣都是这样的想法和做法,所以朱允炆才愈发明白眼前黄子澄和齐泰这番早早押注、毫无保留的支持是何等可贵,何等义薄云天。

“殿下洪福齐天,只要能顺利登临大宝,开创盛世,我们现在做的这些微末牺牲,又算得了什么?”

黄子澄摇了摇头,看着朱允炆真情流露的样子,心中很是慰藉,觉得自己一番苦心没有白费。

两人之间的交集并非仅限于简单的君臣之别,黄子澄是朱允炆正儿八经的启蒙老师,是亲自看着、手把手教着朱允炆从懵懂孩童长大的,这样的深厚情谊让黄子澄在争储之事上根本没得选择,必须全力支持,但同时,也让两人的政治命运彻底进行了深度的捆绑,难以分割。

就像是今日朝堂上发生的事情。

倘若是换一个人,像黄子澄这般在朝堂之上,在尚未和朱允炆详细商议、取得明确首肯的情况下,就贸然改变了朱允炆原有的计划,甚至带着整个文官集团的人一起脱离了朱允炆预设的轨道。

在这样的情况下,朱允炆必然要追究其僭越之责,甚至因此大发雷霆也是正常的事情。可当这个做出“擅自”举动的人是黄子澄的时候,朱允炆的地将那至高无上的皇位传出去,免得到时候朱煐那执拗性子一上来,翻脸不认人,来个视金钱如粪土,视皇位如草芥,那老朱可就真是傻眼了,一番苦心筹划付诸东流

没错,老朱这就是在未雨绸缪地进行“道德绑架”,要用亲情和责任感这把软刀子,一点点地、不动声色地绑住朱煐那颗可能“放飞自我”、不受约束的心。

因为老朱太明白了,换做世上其他任何一个人,面对九五至尊的宝座,自然是千肯万肯,绝无拒绝之理。可偏偏朱煐的性子这皇位,还真不一定能绑住他。一个连自己性命都敢拿来在朝堂上豪赌、视若草芥的人,还会在乎区区皇位吗?这才是最让老朱心里没底的地方。

是以,朱允熥实际上就是老朱埋在朱煐身边的一颗重要的棋子,一个温柔的后手,既是观察者,也是情感纽带

而事实上,老朱的想法也并非没有道理。这些日子以来,朱允熥虽然大多时候沉默寡,如同影子般存在,不曾多发表意见,可朱煐的所所行,其刚直不阿,其智慧锋芒,其与张平、方孝孺等人时而激烈、时而融洽的理念碰撞,全都被朱允熥一点一滴地看在眼里,记在心上,悄然冲击着他固有的认知。

而今天的这一幕,燕王送礼碰壁时那隐忍的怒意,秦王仗义执时那粗豪的直率,蒋瓛秉公无畏时那冷峻的坚决,也都被朱允熥清晰地看在眼里

隐隐的,朱允熥感觉心底有某种被压抑已久、几乎僵死的东西在悄然松动,一股子难以说的、陌生的热血悄悄上涌,让他常年略显苍白的脸颊都泛起了一丝极淡、不易察觉的红晕。

朱棣扔下礼物就走了,走得干脆,却也憋着一肚子火,想必回到燕王府少不得要发泄一番。

而紧接着,朱煐就毫不迟疑地、几乎是立刻吩咐下人:“把这些东西,原封不动,立刻追上去,送回燕王府!”语气斩钉截铁,没有丝毫转圜余地。

开玩笑,咱处心积虑就是要把你往死里得罪,能收你礼物?那不是前功尽弃,让你觉得有缓和余地?这口子绝不能开。

在朱煐的宏大“作死”计划中,朱棣是至关重要的一环,是确保未来“死亡率”的关键备份。

原本刚穿越过来的时候,他觉得完成那个“为家国天下谏而触怒君主被杀”的终极任务,在大明洪武朝应该是十拿九稳、十分简单的事情——毕竟老朱的屠刀那是名声在外。可真正操作起来之后,朱煐才发现并非如此,简直是困难模式。

老朱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,对自己无比宽容,尤其是最近,压根连发脾气都不发,几次三番在死亡边缘试探,结果都像是拳头打在了棉花上,甚至偶尔还能得到两句不着调的夸赞。

这让朱煐十分无奈且焦虑。哪怕他已经想好了后手,比如通过和胡老三私下制造金钱来往的假象,试图让老朱误会自己贪污受贿且数额巨大,可他依旧不确定,以老朱目前这种反常的、近乎纵容的态度,到底能不能狠下心直接把自己给嘎了。这老朱,不按历史套路出牌啊。

未雨绸缪总归是没错的,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。

大明开国之后,按历史走向,前三任皇帝分别是老朱,建文帝朱允炆和永乐帝朱棣。

所以朱煐决定,双管齐下,甚至三管齐下!在老朱手下积极找死的同时,也得给未来的朱允炆和朱棣身上做好“仇恨”铺垫,广撒网,多敛鱼。

倘若朱允炆和朱棣能提前把自己当成眼中钉、肉中刺,最好是能够恨之入骨,欲除之而后快的话

那就算自己在老朱这头吃了瘪,没能死成,日后在这两位手下,也依然保有持续作死、最终成功的希望。这叫多线程操作,确保任务完成。

毕竟现在已经是洪武二十五年了,老朱年事已高,留给朱煐“激怒”他的时间确实不多了。

朱煐并没有绝对的信心能在有限的时间里,真正触及老朱那深不可测的逆鳞,让他下达处死自己的命令。时间紧迫啊。

如此来算的话,朱棣这一条线就变得尤为重要了这可是未来的永乐大帝,若能让他记恨上,那成功率必将大增。这可是个硬骨头,也是个大机会。

所以,必须把朱老四往死里得罪!往绝路上逼!不留任何余地!

不过,目前来看,这朱老四这条线怕也是不太好走。这丫的好像多少遗传了老朱那点“容易对特定人才产生奇异宽容”的性子最近简直是抽了风了一样,态度转变令人费解。

明明之前朱老四入京的时候,在朱雀街纵马扰民,被自己当众斥责并亲手送进了应天府府衙大牢里关了好几天,这双方总该是结下死仇了吧?面子丢大了。

朱老四总该记恨上自己了吧?

可这丫的,记恨了一段时间之后,难道自个儿消化了?还想通了?斯德哥尔摩了?

现在这不但在朝堂上的时候偶尔会帮自己说几句话,如今竟然还拉下脸皮,带着重礼上门拜访这脸皮厚度,简直堪比应天府城墙。

这是什么迷惑行为?是以退为进?还是有什么更深层的算计?难道他看出了我的“求死”意图,故意反其道而行之?

朱煐着实是有些郁闷,感觉自己的“求死之路”真是坎坷重重,步步惊心,对手一个个都像是开了天眼,完全不按常理出牌,让他有种拳头打在空气里的无力感。

朱棣刚走没多久。

院子里的众人还没来得及从刚才那充满火药味的插曲中完全回过神,更没来得及正式入席呢,门房又脚步匆匆地前来通报,又有人登门了

来的乃是熟人,正是刚刚被晋封为凉国公不久的蓝玉。

却是蓝玉回府匆匆安置了一下之后,便带着妻儿老小就一同来参加朱煐的庆功宴来了。看得出,他不是走过场,而是真心实意来道贺的,连家眷都带上了。

大家看到蓝玉这一大家子全来了,也是不由得有些惊讶。蓝玉本人一身常服却难掩彪悍之气,他的妻子叶氏端庄得体,长子蓝春已有些少年英气,二儿子蓝夏、三儿子蓝斐年纪尚小,好奇地打量着四周,一共五人,可谓是给足了朱煐面子,这阵仗可比两位王爷单独前来显得亲近多了。

好在蒋瓛将一切都准备得十分妥当,宴席的桌子足够大,座位也足够多,添几副碗筷而已,倒也不显得拥挤忙乱。

蓝玉来的同时,自然也带上了厚礼,规格丝毫不逊于方才朱棣留下的那些,甚至在某些方面更有武人的实用特色。

蓝玉是何等人物,久经沙场,洞察力惊人,一进院子锐利的目光一扫,就察觉到气氛有些微妙的不对劲,再一看地上还有些痕迹、还没来得及完全搬走的朱棣留下的礼盒箱子,眉头就是习惯性地一皱。询问之下,从快人快语的朱樉那里得知了燕王朱棣刚刚来过并送礼被拒的消息,蓝玉的脸色顿时变得难看起来,眼神中也透出几分毫不掩饰的冷意与警惕。

蓝玉和朱棣之间的关系,那也是相当不咋地,甚至可以说是潜在的对手。

蓝玉从始至终都是已故太子朱标的忠实追随者,他忠心耿耿于朱标,及其子嗣。在这方面,他和秦王朱樉倒是立场相似。

蓝玉凭借其卓越的军功和敏锐的、甚至是有些跋扈的直觉,看待综合能力优秀、在军中亦颇有声望和根基的燕王朱棣,心中同样是充满了戒备和不满。他也始终觉得朱棣是狼子野心,非久居人下之辈,对皇太孙的未来是个巨大威胁,不可不防。

“燕王送礼?哼,准没好事!黄鼠狼给鸡拜年!”蓝玉语气笃定,带着顶级武将特有的直率和不容置疑。

“幸好秦王殿下在此,出手阻拦,蒋指挥也使力,要不然还指不定被怎样算计了呢。”他朝着朱樉和蒋瓛点了点头,算是认可了他们方才的举动。

他转向朱煐,神情严肃,由衷地劝诫道,声音洪亮:

“朱御史,这燕王朱棣,你还是得防着些才好啊。此人心思缜密,能忍常人所不能忍,不简单。”这话从一个骄傲的国公口中说出,分量已然不轻。

“多谢凉国公提醒,这点下官自然晓得。”朱煐从善如流地点头,脸上适当地露出一丝凝重,“燕王之心,怕是路人皆知了,秦王殿下天天在耳边提醒,下官怎会忘了?他的礼,是断不敢收的。”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