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没有真空挤出机和切坯机,整个制坯的过程全部人工进行,过程很繁琐也很费力气。
到太阳落山的时候,也就仅仅赶制出500多块砖坯。
不过现在的砖坯全都是“生坯”,强度很低,还不能直接进窑烧制。
通常而,需要先将这些生坯放到特制的干燥室或干燥洞中进行脱水干燥处理。
村里虽然没有干燥室,但好在土窑烘干刚刚结束,周卫国当即命人将所有的生坯放到窑炉里,利用窑炉的余热来加热空气,带走砖坯中的水分。
不过这需要一个过程
第二天一大早,周卫国就早早的来到了后山土窑。
他先是来到已经冷却的窑炉里查看昨天晚上放进去的生坯,经过一夜的干燥处理,这些生坯的湿度大大降低了,已经可以进行真正的烧窑。
当下,周卫国让人把这些干燥好的生坯,小心翼翼地码放进窑室内。
他一边码放,一边叮嘱:“砖坯之间要留够空隙,让火焰能顺畅通过,每一块砖都得受热均匀才行。”
砖坯码好后,周卫国找来几块干燥的木柴,放进火道里,点燃了火柴。
这是小火预热,目的是把砖坯和窑里的潮气排干净,这步可不能省,更不能急,火太猛砖坯会裂的。
由于是第一窑砖,周卫国也有一点紧张,全程亲自指导。
只见他蹲在窑门口,看着跳动的火苗,时不时添几根木柴,控制着火势大小。
接下来的时间里,众人轮流守在窑边,按照周卫国的要求,慢慢加大火力。
到了傍晚,窑内的温度逐渐升高,从窑门缝隙里能看到橙黄色的火焰在跳动。
周卫国凑到窑门口看了看,对众人说:“现在温度差不多了,接下来保持这个火力,明天咱们就能焖窑了。”
次日一早,周卫国查看了窑内情况,确定砖坯已经烧得差不多了,便让人用湿泥把窑门和烟囱口封死。
焖窑的目的是让窑里的余热把砖焖得更瓷实,等焖上一天,就能开窑了。
而随着试制砖瓦的各个流程逐步进行,村里所有人的目光全都聚焦到了后山的小土窑上,就等土窑正式开窑了
s